日期
“十二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1557
人物库653
古籍库81824
活动2945
人物库 隋朝
阇那崛多南北朝末隋初 523 — 600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犍陀罗国人,姓金步氏,译名德志
父为国之宰辅。
崛多髫龀之年立愿出家。
随本师历游诸国。
北周明帝武成时初至长安
武帝时为造四天王寺居住。
寻西还,至突厥,为所留。
文帝开皇中再入京师
召居大兴善寺翻译佛经。
所译有《佛本行经》、《法炬》、《威德》、《护念》、《贤护》等经一百七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德志
北贤豆揵陀罗国人。
髫龀出家于其国之大林寺
既登戒品之三夏
年方二十有七。
即与其落发师胜名。
得戒师志贤。
游方弘法。
路由迦臂施国踰大雪山。
备尝崄岨。
鄯州
西魏元年也。
周明帝武成初
驻锡长安草堂寺
未几誉彻上听。
诏偕胜名智贤二师。
后园论法。
且为造四天王寺。
传度梵文。
则十一面观音。
金仙所问经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邀俱往。
止龙渊寺。
建德废教。
逼从禄仕。
以死辞。
诏放归。
北陷突厥
连丁二师丧。
沙门宝暹。
僧昙等。
齐武平间西访经法。
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以东。
至是亦宿留突厥
以避周祸。
相得欢甚。
会隋受禅。
而暹等先以所获经来。
上诏访宿德传译。
开皇五年
崛多使者
谒文帝于洛阳
即诏就职于大兴善寺
时耶舍已亡。
久旷元匠。
更诏婆罗门僧达磨笈多
居士高天奴。
高和仁
兄弟。
同传梵语。
置十大德。
沙门僧休。
法粲。
法经
慧藏
洪尊。
慧远
法纂。
僧晖。
明穆。
昙迁
等。
监掌翻事。
铨定宗旨。
明穆彦琮重对梵本。
详审文义。
开皇二十年崛多唱灭。
春秋七十又八。
始终出经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则佛本行集。
法炬。
威德。
护念。
贤护
等是也。
阇那崛多
隋言德志北贤豆。
贤豆。
本音因陀罗婆陀那。
此云主处。
谓天帝所护故也。
贤豆之音。
彼国之讹略耳。
身毒天竺
此方之讹称也。
而彼国人。
总言贤豆而已。
乃之以为五方也。
揵陀啰国人也。
隋言香行国焉。
居富留沙富罗城
云丈夫宫也。
刹帝利种。
姓金(俱凡反)步。
此云项也。
谓如孔雀之项。
彼国以为贵姓。
父名跋阇逻婆啰。
此云金刚坚也。
少怀远量长乘清范。
位居宰辅燮理国政。
崛多昆季五人。
身居最小。
宿殖德本早发道心。
适在髫髫便愿出家。
二亲深识其度。
不违其请。
本国有寺名曰大林。
遂往归投。
因蒙度脱。
其郁波弟耶。
此云常近受持者。
今所谓和上
此乃于阗之讹略也。
名曰嗜那耶舍。
此云胜名。
专修宴坐妙穷定业。
其阿遮利耶。
此云传授
或云正行。
即所谓阿阇梨也。
亦近国之讹略耳。
名曰阇若那跋达啰。
此云智贤
遍通三学偏明律藏。
崛多自出家后。
孝敬专诚。
教诲积年。
指归通观。
然以豆圣境灵迹尚存。
便随本师具得瞻奉。
时年二十有七。
受戒三夏
师徒结游方弘法。
初有十人。
同契出境。
路由迦臂施国。
淹留岁序。
国王敦请其师。
奉为法主
益利颇周。
将事巡历。
便踰大雪山西足。
固是天险之峻极也。
至厌怛国。
既初至止。
野旷民希。
所须食饮无人营造。
崛多遂舍具戒。
竭力供待。
数经时艰。
冥灵所祐。
幸免灾横。
又经渴啰槃陀及于阗等国。
屡遭夏雨寒雪。
暂时停住。
既无弘演
栖寓非久。
又达吐谷浑国
便至鄯州
于时即西魏大统元年也。
虽历艰危心逾猛励。
发踪跋涉三载于兹。
十人之中过半亡没。
所馀四人仅存至此。
周明帝武成年。
初届长安
草堂寺
师徒游化已果来心。
更登净坛再受具足。
精诚从道尤甚由来。
稍参京辇渐通华语。
寻从本师胜名。
明帝诏延入后园。
共论佛法。
殊礼别供充诸禁中。
思欲通法无由自展。
具情上启。
即蒙别敕。
为造四天王寺。
听在居住。
自兹已后乃翻新经。
既非弘泰。
羁縻而已。
所以接先阙本。
传度梵文。
即十一面观音。
金仙问经等是也。
谯王宇文俭镇蜀。
复请同行于彼三年
恒任益州僧主
住龙渊寺。
又翻观音偈佛语经。
建德隳运像教不弘。
五众一期同斯俗服。
武帝下敕追入京辇。
重加爵禄逼从儒礼。
秉操铿然守死无惧。
悯其贞亮。
哀而放归。
路出甘州北由突厥
阇梨智贤还西灭度
崛多及以和上
乃为突厥所留。
未久之间和上迁化。
只影孤寄莫知所安。
赖以北狄君民颇弘福利。
因斯飘寓。
随方利物。
齐僧宝暹道邃僧昙等十人。
武平六年
相结同行采经西域。
往返七载将事东归。
凡获梵本二百六十部。
行至突厥
俄属齐亡。
亦投彼国。
因与同处讲道相娱。
所赍新经请翻名题。
勘旧录目转觉巧便。
有异前人。
无虚行苦同誓焚香共契宣布。
大隋受禅佛法即兴。
暹等赍经先来应运。
开皇元年季冬届止京邑
敕付所司访人令译。
二年仲春便就传述。
夏中诏曰。
殷之五迁恐民尽死。
是则居吉凶之土。
制短长之命。
谋新去故如农望秋。
龙首之山。
川原秀丽卉木滋阜。
宜建都邑定鼎之基。
永固无穷之业。
在兹可域。
城曰大兴城
殿曰大兴殿。
门曰大兴门。
县曰大兴县
园花池沼其号并同。
寺曰大兴善也。
于此寺中传度法本。
时崛多仍住北狄。
至开皇五年
大兴善寺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以躬当翻译音义乖越。
承崛多在北。
乃奏请还。
乃别敕追
崛多西归已绝。
流滞十年
深思明世重遇三宝。
忽蒙远访欣愿交并。
即与使乎同来入国。
于时文帝巡幸洛阳
于彼奉谒。
天子大悦赐问频仍。
未还京阙寻敕敷译。
新至梵本众部弥多。
或经或书。
且内且外。
诸有翻传必以崛多为主。
佥以崛多言识异方字晓殊俗。
故得宣辩自运。
不劳传度。
理会义门句圆词体。
文意粗定铨本便成。
笔受之徒不费其力。
试比先达抑亦继之。
尔时耶舍已亡。
专当元匠。
于大兴善更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
并敕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
同传梵语。
又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
纂僧晖明穆昙迁等。
监掌翻事铨定宗旨。
沙门明穆彦琮
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
昔支昙罗什等所出大集。
卷轴多以三十成部。
及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
隋初后出日藏分一十五卷。
既是大集广本。
而前后译分。
遂便支离。
部帙羁散。
开皇六年
招提寺沙门僧就。
合之为六十卷。
就少出家专坊学。
虽加宣导恨。
文相未融。
乃例括相从。
附入大部。
至于词旨惬当未善精穷。
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
识度明达
国监写藏经。
更釐改就所合者。
名题前后甚得理致。
且今见翻诸
有多是大集馀品。
略而会之应满百卷。
若依梵本。
凡十万偈。
据以隋文可三百卷。
崛多曾传。
于阗东南二千馀里有遮拘迦国。
彼王纯信敬重大乘。
宫中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
王躬受持亲执锁钥。
转读则开香华供养。
或以诸饼果诱引小王令其礼拜。
此国东南可二十馀里。
山甚岩险有深净窟。
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花聚二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等凡十二部。
减十万偈。
国法相传防卫守护。
又有入灭定罗汉三人。
窟中禅寂。
每至月半。
诸僧就山为其净发。
此则人法住持。
有生之所凭赖。
崛多道性纯厚神志刚正。
爱德无厌求法不懈。
博闻三藏究真宗。
遍学五明兼闲世论。
行得道场之趣。
总持通神咒之理。
三衣一食终固其诚。
仁济弘诱非关劝请。
勤诵佛经老而弥笃。
强识先古久而逾诣。
士庶钦重道俗崇敬。
滕王仰戒范。
奉以为师。
因事尘染流摈东越
又在瓯闽道声载路身心两救为益极多。
至开皇二十年
便从物故。
春秋七十有八。
自从西服来至东华。
循历翻译合三十七部。
一百七十六卷。
即佛本行集法炬威德护念贤护是也。
并详括陶冶理教圆通。
明义结具流于世。
费长房三宝录。
隋高祖又敕崛多。
西域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及婆罗门毗舍达等。
于内史内省
翻梵古书及乾文。
至开皇十二年
书度翻讫。
合二百馀卷。
奏闻进内。
唐贞观内典录。
时又有优婆塞。
姓瞿昙氏
达磨般若。
隋言法智
父名般若流支。
备详馀传。
智本中天国人。
流滞东川遂向华俗。
而门世相传祖习传译。
高齐之季为昭玄都。
齐国既平佛法同毁。
因僧职转任俗官。
再授洋州洋川郡
隋氏受禅。
梵牒即来。
有敕召还使掌翻译。
法智妙善方言。
执本自传。
不劳度语。
译业报差别等。
成都沙门释智铉。
笔受文词铨序义体。
日严寺沙门彦琮制序。
隋代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薛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汾阴人字道赜
早孤,孝养其母。
幼好学,至长安求学,何妥授以经业。
初仕北周
,拜尚书虞部侍郎,转考功侍郎
帝闻其孝,赐几杖舆服四时珍味与其母。
后母死,归葬夏阳时隆冬极寒,蓑绖徒跣,自京及乡五百余里,足冻堕指,疮血流离。
丧制未终,帝令起视事,竟不胜哀而卒。
性清俭,死之日家无遗资。
全隋文·卷十九
字道赜,道衡从子。
周天和中袭父琰爵虞城侯,历纳言上士新丰
开皇初,擢拜尚书虞部侍郎,转考功侍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聚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俗姓朱
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
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
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
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
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
,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
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释智聚
姓朱氏
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子道恭。
子道顺。
德惟上首。
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脱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7 【介绍】: 僧。
济阳考城人俗姓蔡
其先人流宦江都而家焉。
七岁出家,为邺下颖法师弟子。
深研幽旨,清谈玄论,为时所重。
文帝于岐阳宫建斋发讲,诏智脱先升座主讲
发言抗论,剖析如流,听者忘倦。
初居扬州慧日道场,后随炀帝
著有《释二乘名教》、《净名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其先济阳考城蔡氏。
后因宦游故。
复为江都人
祖平齐新昌大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娩。
暗室光生。
眢井泉涌。
识者以为出家之瑞徵。
七岁师事邺下颖法师
禀华严十地。
久之依江都强师。
究成实毗昙。
及覆述瓶泻珠贯。
众叹伏。
丹阳兴严寺爝法师
善成论。
卒趋轮下。
每燕语玄要亹亹。
爝师深加赏识。
未几云亡。
其徒皆属意于
以嗣义席。
故兴严之部。
至于今犹盛。
陈至德中
屡诏入内弘演
鄱阳王伯山兄弟。
仆射王克
中书王固等。
并申北面之敬。
隋初再隆至教。
尝于岐阳宫设斋。
诸德咸集。
先升法座。
且使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法师昔者独步一方。
未足以称所学。
乃今四海一家
推为论主。
则英材始见矣。
炀帝在蕃邸。
出牧维扬。
新营慧日寺
居之。
益励业。
无所不通。
后随入
止日严寺。
每被教开阐。
而辇毂下。
声闻尤振。
初成实未尝有疏。
念必出此。
而恐致异议。
正位东宫
下令俾脩缮。
遂成四十卷。
以进。
献后升遐。
荐严相继。
下令于日严寺。
选耆硕五十馀人。
入承明内殿行道。
寻下令讲净名经。
仍使沙门吉藏命章。
始相让未遽尽。
稍自矜。
微加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
三解脱门。
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遂引据。
徵勘纷纭。
欲救解。
莫能也。
东宫时亲临视。
下令无辩。
但依本义剖析。
又令与道庄法师
谈玄理。
宾主无竭。
复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该博。
古今罕例。
若所谈说。
实而不虚。
览所撰论疏。
诚无遗恨。
可更造净名疏。
又大小乘名教。
便给书吏钞录。
就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旋督工图其形貌。
于宝台供养。
仁寿之季。
龙飞。
以脱旧恩。
赐帛四百匹。
大业初随驾幸洛。
二年冬暮
始属疾。
犹拥席授徒如平常。
三年正月九日
有异香赤光之祥。
夜盥漱遗疏周悉。
端坐而逝。
春秋六十七。
闻震悼。
诏赙帛三百匹。
有司供给丧事。
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音吐清彻。
虽众喧聒。
终莫之掩。
每承诏发题。
畴昔之夜。
必梦优填瑞像齐立。
义或未了。
辄见梵僧解释。
先尝梦。
童子手执莲华云。
天帝遣请。
临终之夕。
又梦如之。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
各三十馀遍。
成论玄文各五十遍。
弟子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
灌知名当世。
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雒阳金谷里北邙山之方坟。
秘书郎会稽虞世南
作文勒碑其侧。
或谓后又托识于病僧慧畟。
吉藏论议。
倾心尽礼。
以袪宿憾。
宛如平昔云。
释智脱
俗姓蔡氏
其先济阳考城人也。
后因流宦故复为江都郡人焉。
祖平齐新昌太守
父远珍北兖州司马
初诞之夕神光照室。
旬日之间枯泉自涌。
斯盖智炬明法流将导之徵也。
然其幼而风仪颖秀气调清远。
七岁出家。
邺下颖法师帝子。
颖法侣鸳鸿释门龙象。
华严十地冠绝漳流。
乃专经请道分阴无弃。
宫墙重仞咸得其门。
久之又睹强师成实及毗昙论。
分流异派滥觞必尽。
盘根错节游刃有馀
即于大众便事覆讲。
写瓶珠贯验在于兹。
缁素嗟服咸高神略。
丹阳庄严寺法师
成论之美名实腾涌。
远近朝宗独步江表。
乃服义下风思餐法味。
既适金陵研几幽旨。
精统词理驰誉两都。
每宴居避席请谈玄论。
㬭师深加赏赞。
称为重器。
及高座云亡三千咸在。
爰命门徒以相付嘱。
乃续敷义席常转法轮。
庄严之部于斯荣盛。
既揖论主之知人。
又叹传灯之弘教。
故彫琢门侣无辍于时。
众侣百馀一期俊乂
成其器者九十许人。
据此敷扬之功。
今古罕类也。
陈至德中
帝请入内。
讲说开悟亟动神机。
鄱阳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书王固等。
敬仰惟深并伸北面。
隋祖留心法宝阐扬至教。
于岐阳宫建斋发讲。
有诏于先升宝座。
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
昔独步一方未足为贵。
今为四海论主始见英才云云。
即发言抗论剖断如流。
莫不缄口卷舌回车复路。
冕旒清耳屡动晬容。
群辟解颐日仄忘倦。
炀帝作牧䢴江。
初建慧日盛搜异艺。
海岳搜扬。
以慧业超悟。
爰始沾预。
既处齐衡功倍励业。
日夕相系通眄诸部。
而标勇无前出言成论。
鼓激支派深有会宗。
故道场英贤学门崇仰而雅为论士众所推焉。
后随
住日严寺。
学士诸葛颖赍教书请讲。
于即奉命成化宣誉天朝。
江南成实并述义章
至于论文曾无顾涉。
愤激先达。
创问其论。
命笔制疏消散有闻。
更使德溢由来。
重新其美自居望苑大缉玄猷
以脱誉动物情。
下令使修论疏。
素已条贯卷帙将成。
乃结为四十卷。
寻用奏闻。
及献后既崩福事宏显。
乃召日严英达五十许人。
承明内殿连时行道。
寻又下令讲净名经。
储后亲临时为盛集。
沙门吉藏命章元坐。
词锋奋发掩盖玄儒。
道俗翕然莫不倾首。
以同法相让。
未得尽言。
乃显德自矜。
微相指斥。
文至三解脱门。
问曰。
三解脱门以何箭射。
曰。
未解弯弧。
何论放箭。
即引据徵勘超拔新奇。
遂使投解莫从处坐缄默。
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
既即席端便尽胸臆。
仍令与道庄法师递升高座共谈玄理。
宾主无竭贵达咸欣。
嗣后嗟味载形音旨。
频遣庶子张衡
殷勤称叙曰。
法师才学钩深。
古今罕例。
仰观谈说称实不虚。
览所撰论疏。
光溢心目。
可更造净名疏及大小名教
便给书吏寻录勒成。
释二乘名教四卷。
净名疏十卷。
常自披玩。
又遣画工图其形于宝台供养。
每彫辇来仪。
未尝不鞠躬致敬。
瞻仰遗尘有若真对。
梁代琰法师
撰成论玄义十七卷。
文词繁富难于寻阅。
学者相传莫敢删正。
乃研详领要演畅惟新。
理在忘筌义深功倍。
卷轴因旧宗旨不殊。
当世盛行无不欣庆。
斯可谓悬镜拂而逾明。
宝珠蓥而加彩是也。
仁寿末年龙飞之始。
以脱夙昔敦厚情在深衷。
赐帛四百段。
用隆厥德也。
大业元年随驾雒邑
二年暮冬见身有疾。
自强不息犹事法筵。
三年正月九日
弟子智翔智僔侍疾。
忽有异香满室赤光照牖。
即夜香水盥漱。
遗疏周悉。
端坐正念以至无常。
时年六十有七乘舆震悼赙赠优厚。
敕施物三百段。
丧事所须随由供给。
又敕黄门侍郎张衡监护。
自脱之传道也。
声辩清彻众莫之諠。
标宗控引咸有联类。
章疏虽古陈解若新。
每至隐括必重叠研覈。
预在讲肆永祛昏漠求文检义功不虚筵。
自见弘诱而成清范者。
罕继斯尘矣。
每开讲题。
必梦与优填瑞像齐立。
岂非住持三宝功用均也。
又诸有疑义昔所未了。
辄见梵僧随方解释。
未亡之前梦一童子。
手执莲华云。
天帝释遣来请讲。
临终之日又见此相。
观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内妙感灵应
夫岂徒然。
凡讲大品涅槃净名思益各三十许遍。
成论文玄各五十遍。
传业学士慧诠道灌诠声德双扬灌复立贞梗。
各踵敷弘知名当世。
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
式建方坟于雒阳县金谷里之北邙山
树碑于侧。
其文秘书郎会稽虞世南撰(大业中年
之亡后。
昔与藏公素情不狎。
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缘。
闻而见之。
与共论议。
倾心尽礼愿托旧情。
故幽明不坠其绪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虞庆则隋 ? — 5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8 【介绍】: 京兆栎阳人本姓鱼
先世仕于赫连氏。
长驰射,以弋猎为生。
性倜傥雄毅,有胆识。
后折节读书。
出仕北周,累迁石州总管
,进大将军吏部尚书京兆尹
元帅突厥,授上柱国封鲁国公,转右武候大将军
后以桂州道行军总管,讨李贤乱,事平,使妇弟赵什柱诣京奏事,什柱恐暴露与庆则爱妾私通事,乃告庆则谋反,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被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静端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3—607 【介绍】: 僧。
雍州人
一名慧端
年十四出家。
僧实禅师受治心法。
以静操知名。
后从昙相禅师习行定业。
北周武帝废佛时,竭力掩藏诸经像,得不毁。
,发所藏,经籍得广为流传。
后住大禅定道场,炀帝大业二年十二月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一名慧端
年十四从僧宝禅师
受心法。
后复依昙相禅师
参證。
则所获益以加妙。
及周而废教之祸起。
则遍敛经像。
埋匿深僻地。
至隋发之诸图庙。
皆赖其用。
谦损俭退。
无所竞名称。
操行为时敬慕。
汉王谅师事之。
上与后宫。
皆禀归戒。
尝留宿禁中。
独引去。
不奉诏。
所赐牙席檀龛。
诸珍玩物。
至今以悬之屋梁云。
仁寿间诏葬舍利于豫州
白光宛转。
为五彩流溢。
函石镌铭。
当皇帝字变金色。
事具别传。
炀帝嗣历。
立大禅定寺京师
诏选海内名德居之。
以追严大行冥福。
首领纲任。
众咸肃然。
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寺
春秋六十有四。
释静端
一名慧端
武威人
后住雍州
年十四投僧实禅师
受治心法。
深所印可。
经魏周隋。
崇挹佛化阐弘不绝。
以静操知名。
后归于昙相禅师
习行定业。
周灭法时。
乃竭力藏举诸经像等百有馀所。
终始护持。
冀后法开用为承绪。
隋开化
并总发之。
经籍广被。
端之力也。
重预出家还宗本习。
拥徒结道绰有馀勋。
而谦损俭退。
无与时争。
服御三衣应法杖钵。
一床一食用卒生报。
获利即散馀无资畜。
名行既著贵贱是崇。
汉王谅
重其戒德数受弘训。
文帝献后延进入宫。
从受正法禀其归护。
遂留宫宿。
曰。
出家之人情标离俗。
宫中非宿寝之所。
数引宫禁。
常弘戒约。
敕以牙像檀龛及诸金货。
前后奉赐令兴福力。
故今寺宇高广。
皆端之馀绪焉。
所以财事增荣日悬寺宇。
一无所受并归僧库。
而常掩室下帷。
静退人物。
仁寿年中。
有敕送舍利于豫州
屡放白光变为五彩旋转瓶侧。
见者发心。
凿石为铭。
文至皇帝。
镌治将讫。
乃变为金字。
分明外彻。
时以为嘉瑞也。
高祖升遐隋储嗣历。
造大禅定。
上福文皇
召海内静业者居之。
道悟群心。
敕总纲任。
辞不获免。
创临僧首。
于时四方义聚人百其心。
法令未扬。
或愆灵化。
躬事轨勉。
咸敬而揖之。
使夫饕惰之士悛励而从训勖者殷矣。
大业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
终于禅林本寺。
春秋六十有四。
瘗于京之东郊故禅林寺庙。
犹陈五色。
牙席千秋。
树皮袈裟存焉。
由物希故观者众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牛弘西魏 546 — 6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11 【介绍】: 安定鹑觚人字里仁
其先世本姓尞
父允仕西魏赐姓牛
性宽和,好学博闻。
入隋为秘书监
尝请开献书之路。
奉敕修五礼。
正新乐,立明堂,议其得失。
吏部尚书封奇章郡公
炀帝诏修《大业律》十八篇。
从幸江都大业六年十二月卒。
谥宪
全隋文·卷二十四
字里仁本姓尞安定鹑觚人
,为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
转纳言上士,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父允爵临泾公
宣政初,转内史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
隋受禅,迁散骑常侍秘书监
礼部尚书,除太常卿
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
炀帝即位,进位上大将军,改右光禄大夫
大业六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曰宪
有《集》十二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昙晟隋末唐初 ? — 61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昙晟 法轮 618年十二月—618年十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 【介绍】: 隋唐时僧人
怀戎
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二月,因县令设斋,士民大集,与僧五千人拥斋众而反,杀县令镇将自称大乘皇帝,立尼静宣为邪输皇后改元法轮
遣使招高开道,立为齐王
开道帅五千人归之。
居数月,开道昙晟,并其众。
僧慧超隋至唐初 ? — 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 【介绍】: 隋至唐初僧。
上党潞城人俗姓申屠
初于并州大兴国寺出家,以禅念为业。
隋文帝仁寿中,被召入,住禅定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仍返故寺。
卒年七十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生申屠氏
上党潞人
自出家。
北居晋阳大兴国寺习禅业。
其道场之内。
盛列仪像幡华以严饰之。
且聚诸品异香。
每爇以致烟气盘郁。
则净服端坐入定。
辄获舍利充瓶。
随取随有。
较其元数。
初未尝减。
然莫测其所自来也。
仁寿中
诏居禅定寺
其行道感瑞如旧。
武德元年
复归兴国
七年冬
忽召寺众谓之曰。
同住多年。
凡情易隔。
或有相违。
希为恕略。
人道难生。
善缘莫遇。
当求自度。
勿误后身。
于是敛手寂然。
神色无少变。
苟非属纩。
观者终莫知其气绝也。
时年七十馀。
十二月就以绳床舆尸。
殓之龙阜山开化寺侧。
虽屡阅年所。
遗体愈益坚完。
而礼拜供养者。
至今不绝云。
释慧超
俗姓申屠
上党潞城人也。
体道怀贞冰霜其志。
初拂衣舍俗。
北趣晋阳
大兴国寺
禅念为业。
虽略观名教备委邪正。
而偏据行途不沿言说。
乃别建道场盛罗仪象。
幡花交列众具清鲜。
又鸠集异香多陈品族。
每以烧香供养。
烟气相寻。
超恒躬处其中。
净衣端坐。
详其觉观拟其志业。
故有异香满室灵骨充瓶。
随用福流还填欠数。
而莫知其所以然也。
至仁寿中年
献后崩立禅定寺
名望徵入京师
严净形衣有逾恒日。
感瑞陈供无替由来。
至武德元年
以并部旧坏怀信者多化道赴缘义难限约。
乃返还兴国道俗欣庆奉礼交并。
七年冬微疾不悆即告无常。
合寺齐赴伫聆遗诀。
端坐如常精神更爽。
告众曰。
同住多年凡情易隔。
脱有相恼希愿开怀。
然人道难逢善心易失。
及今自任勿误后身。
言讫敛手在心。
不觉其绝。
见无接对谓其未终。
取纩属之乃知无气。
时年七十馀。
坐若神景色貌逾洁。
异香萦绕满室充庭。
音乐闻空莫知来处。
门人大众惊心骇目。
遂使士女奔赴悲咽寒云。
阗塞寺院香花献积。
至十二月中
剋期将殡。
四远白黑列道争前。
从寺至山十有馀里。
人马辐凑事等市𮤗。
舆以绳床坐如入定。
路既交拥卒制难加。
乃回道西城破荒就葬。
众又填逼类等天崩。
便殓于龙阜之山开化寺侧。
作窟处焉。
经停一年俨然不散。
日别常有供礼香花无绝。
后遂塞其窟户。
置塔于上。
勒铭于右。
用旌厚德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渊隋末唐初 566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渊 高祖 太武皇帝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五月—626年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35 【介绍】: 唐开国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迁狄道,又徙武川镇,后入中原,居南赵郡广阿
字叔德
其祖于北周时封唐国公
七岁袭爵,隋时累迁太原留守
炀帝大业十三年起兵反隋,次年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
在位九年,平定群雄统一天下,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卒谥大武皇帝
帝姓李氏。
讳渊
字叔德
其先陇西成纪人
后徙长安
祖虎。
佐周有功。
柱国
追封唐公
帝生袭封。
隋大业十二年十二月太原留守
明年五月举义兵。
十一月长安
尊立恭帝
自为大丞相
进爵为王。
义宁二年戊寅五月受禅。
建元武德
在位九年八月。
传位太子
年七十一。
谥曰大武皇帝
庙号高祖
追尊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静藏隋至唐初 571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1—627 【介绍】: 隋至唐初僧。
泽州高都人俗姓张
九岁投清化寺出家。
受戒后,乐思定业。
年二十三,往京师,住净影寺,以弘化为务。
隋炀帝大业九年,召入鸿胪寺教授东蕃僧。
唐高祖武德初,改住蓝田玉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张
泽州高都人
九岁依清化寺诠禅师出家。
研习定业。
具戒后益尽理趣。
宗徒有归。
年二十三。
从乡里太德远法师京师
卒。
乃遍阅法席听禀经论。
然于摄论十地尤所专志。
还住净影寺弘导有众。
大业九年
诏入大鸿胪教授东蕃三国僧并遵义训。
武德初
诏以大仆卿宇文明达持节招抚河南
北将行。
达以尝受归戒于也。
遂诣别求指诲。
曰。
世界无常。
佛有诚诰。
别易会难。
愿自珍重。
达以藏言有验再拜曰。
弟子必不反。
愿师阴加祚祐。
相州果为贼王德仁所害。
其子世寿奏请蓝田散谷废寺修立度僧二七人。
以严冥福。
帝问。
欲何名世寿以询
曰。
此山上有润玉。
下有流泉。
可名玉泉寺
成延居之。
近远道俗。
造山脩觐皆为之发药。
武德九年。
十二月入京染时恙。
终于寓邸。
春秋五十六。
子道删今住终南至相寺
释静藏
俗姓张
泽州高都人
九岁出家。
投清化寺诠禅师而为师主。
训诲之至极附大猷。
进戒已后乐思定业。
通微尽相宗徒有归。
年二十三发弘誓曰。
丈夫出俗。
绍释为氏。
岂不欲义流天下名贯玄班者乎。
承乡壤大德远法师敕召在京弘化为务。
便往从之。
未至值迁。
果非本遂。
乃遍诸法席听采经论。
摄论十地是所偏求。
还住净影弘扬所习。
大业九年召入鸿胪教授东蕃。
三国僧义。
九夷狼戾。
初染规猷赖藉乘机。
接诱并从法训。
武德初岁。
太仆卿宇文明达
宿昔承奉禁戒是投。
合门请业用比昭穆。
敕使达为河之南北执节招抚
纶言既出将事首涂。
送曰。
世界无常佛有诚诰。
别易会难。
先民遗语。
愿常存此。
奉信在心。
达以夙有预闻曾经事验。
拜辞曰。
弟子衔命于不返。
愿师冥道照助。
及至相州果为贼王德仁所害。
其子世寿奏曰。
臣父奉敕。
安抚竭诚奉国
为贼所害。
思报皇恩。
蓝田散谷见有故寺。
望得为父修立。
并度僧二十人。
帝问欲作何寺。
寿以事咨
曰此山上有闰玉下有流泉。
可名玉泉耶。
寿具奏闻。
帝依所请仍延往住。
堂宇廊庙并指撝焉。
近道俗造山修觐。
皆遗之法药。
安时处顺。
遂复其性。
武德九年十二月因事入
遇染时患限终京室。
春秋五十有六。
子道删祖习风范。
地持一部敷化在心。
今住终南至相。
有名于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向海明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向海明 白鸟 613年十二月—613年十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岐州扶风人
炀帝大业九年,于扶风自称弥勒佛出世,举兵反,众至数万。
三辅之士,尊其为大圣。
寻自称皇帝,建元白鸟
后为杨义臣击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曹武彻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曹武彻 通圣 617年十二月—617年十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连州桂阳人
恭帝义宁元年十二月,举兵反,建元通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那连提黎耶舍南北朝末隋初 490 — 589年8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
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道宝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
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子道密等。
侍送入
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昭玄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沙门僧深明芬给事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道宝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询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99 【介绍】: 僧。
河东人
俗姓杨
年二十二,于白鹿山北霖落泉寺出家。
受戒后,专修心学,习禅定。
后住怀州尖山寺,独处静院,十年不出,颇有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弘农华阴杨氏。
后迁河东
年二十二。
白鹿山北之霖落泉寺。
乐其静邃。
遂依昙准禅师而薙染焉。
既受具。
习诵法华。
僧稠禅师
方领徒苍谷。
路极脩阻。
念欲展礼。
则抵冒荆棘。
披跨沙砾。
拔缘登陟。
不由蹊径。
直望其地。
以为行表。
往来质问。
志存正观。
虽困艰难。
不愆进业。
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若合道而穷耳。
俄复徙居鹿土谷。
泉枯重溢。
鹿麋驯扰。
学者相庆。
或盗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
一身肿痛垂死。
为治之。
获瘳。
尝独行值二虎斗。
以锡杖分而翳之曰。
同居林薮。
计无大乖。
幸各散去。
一日有致礼于前者曰。
某赵人也。
顷因病死。
而阎王谓以罪当就狱。
昙询禅师请命。
故尔放还。
且某于禅师
素昧平生。
而过蒙恩泽如此。
敢不拜谢。
尝一定七日。
虎穴于房弗恤也。
以故庭芜径秽。
鸟兽与俱。
而声光所被。
河朔悦服。
杖策裹粮。
户屦满矣。
开皇间
仪同三司元寿以玺书。
致诚敬送香供。
十九年卒于尖山寺
寿八十五。
夏五十五。
初示疾。
感神光香气之异。
有飞禽白颈赤身。
绕院哀唳。
渐近堂陛。
至于几席。
狎附人物无所畏。
及瞑即悲叫苦甚。
血沸眼中。
旋转空虚。
投地而逝。
云昏雾惨。
林涧摧塞。
山中衰相不可殚记。
弟子静林等。
唐武德五年十二月
阇维。
遗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述铭。
释昙询
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弱年乐道久滞樊笼。
年二十二。
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
昙准禅师而蒙剃发。
又经一载进受具戒。
谨摄自修宗禀心学。
而专志决烈。
同侣先之圆备戒律。
又诵法华。
初夏既登还师定业。
僧稠据于苍谷。
遂往问津。
定山郢匠前传所叙。
以声光所被。
遥相揖敬。
住既异林精融理极。
思展言造每因致隔。
但为路罕人踪岗饶野兽。
栖幽既久性不狎尘。
来往质疑未由樵径。
直望苍谷以为行表。
荆棘砂砾披跨不难。
岩壑幽阻攀缘登陟。
志存正观也。
故不以邪道自通。
又以旁垂利道。
由曲前而通滞。
吾今标指虽艰。
必直进以程业。
用斯徵意随境附心不亦善乎。
每云。
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合道不幸而穷耳。
故履践重阻不难涂穷。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麚麋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
时有盗者来窃蔬菜。
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
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殷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苏故蒙恩泽。
往见阎王诘问。
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
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
生来未委。
访寻方究。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
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
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无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熊虎交诤。
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斯又阴德感物显用成仁。
何以嘉焉。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处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自尔化流河朔盛阐禅门。
杖策裹粮鳞归雾结。
隋文重其德音致诚虔敬。
仪同三司元寿
亲送玺书。
兼以香供。
开皇末年风疾忽增。
卒于尖山寺
春秋八十五。
五十矣。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
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
鸟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林道慧方等。
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为文。
见于别集。
释昙询
姓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年二十二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林落泉寺逢昙淮禅师而蒙剃发。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鹿糜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时有盗来窃蔬菜将欲出园。
乃为群蜂所螫(音拭)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慇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复苏。
得见阎王诘问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特来礼谢。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为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态虎交诤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虎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白颈赤身。
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鸟住堂基。
自后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休道愿慧方等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